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槐糖脂的屬性:脂肪酸底物和混合比例的影響——結果與討論
> 高鹽油藏下兩性/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協同獲得油水超低界面張力的方法(二)
> 溫度對甜菜堿短鏈氟碳表面活性劑表面張力、鋪展、發泡性能影響(二)
> 基于懸滴法測量硅油黏滯液體的表面張力系數——結果與討論、結論
> 無機鹽濃度對HPAM不同復配體系降低界面張力能力的影響(二)
> ?強子夸克相變的表面張力數值變化研究(一)
> 基于涂料樹脂表面張力分析漆膜縮孔產生原因
> 應用熒光顯微鏡研究了蛋白質在氣-水界面的組裝——結論、致謝!
> 納米熔鹽形成機理、表面張力測定及影響因素研究(二)
> 純水表面張力與液膜拉伸形變量關系|純水表面張力測試數據
推薦新聞Info
-
> 3種助劑對螺蟲乙酯和聯苯菊酯藥液表面張力、金釵石斛菲盾蚧防治效果的影響(三)
> 3種助劑對螺蟲乙酯和聯苯菊酯藥液表面張力、金釵石斛菲盾蚧防治效果的影響(二)
> 3種助劑對螺蟲乙酯和聯苯菊酯藥液表面張力、金釵石斛菲盾蚧防治效果的影響(一)
> 利用LB膜分析儀技術制備納米環組裝陣列,得到一種具有結構色的材料
> 覆蓋有疏水網的開放管道液體輸運穩定性研究(下)
> 覆蓋有疏水網的開放管道液體輸運穩定性研究(上)
> 水、常溫液態金屬等9種流體對液滴碰撞壁面影響的數值研究(三)
> 水、常溫液態金屬等9種流體對液滴碰撞壁面影響的數值研究(二)
> 水、常溫液態金屬等9種流體對液滴碰撞壁面影響的數值研究(一)
> 彈簧秤測量水的表面張力系數實驗裝置改進措施及效果
不同船用柴油機油基礎油界面性質與分水性的關系
來源:石油煉制與化工 瀏覽 238 次 發布時間:2025-08-13
采用SHT 0619中的方法對添加了同一種復合劑的不同船用柴油機油基礎油的分水性能進行了測定,發現添加了同一種復合劑的不同基礎油的分水結果存在較大差異。從油水界面張力和油水界面剪切黏度兩個方面考察界面性質與分水性的關系。結果表明:基礎油HVIⅡ-10,HVI750,HVI150BS的分水性依次變差,界面張力依次變低,界面剪切黏度依次變高。基礎油所含芳烴和膠質等極性組分越高,其分水性越差。加入復合劑后,基礎油的油水界面張力降低,界面剪切黏度增加,乳狀液的穩定性提高。隨著剪切速率的增加,界面剪切黏度逐漸降低。界面張力越低,界面剪切黏度越高,乳狀液越穩定,分水性越差。
艦船用柴油機油具有與車用柴油機油不同的性能特點,由高黏度指數的基礎油添加各種不同功能的添加劑調配而成。其中黏度等級為SAE40的船用中速機油,堿值最高可達40 mgKOHg。船用中速機油長期在易與水接觸的環境中使用,潤滑油混入少量水后易形成油包水(WO)型乳化液,由于潤滑油中的添加劑大多是界面活性物質,易吸附在乳化液的油水界面,形成牢固的界面膜,致使乳化液變得十分穩定。油品乳化影響機油的壓力,柴油機會因缺少潤滑而嚴重損壞。因此對于船用潤滑油來說,分水性是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標。
目前對船用潤滑油分水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礎油和不同類型的添加劑方面。徐江峰研究了不同工藝生產的基礎油對分水性的影響,發現基礎油中重質餾分及硫等雜原子是使船用油分水性能變差的主要原因。聶時春等研究了潤滑油的破乳及其影響因素,發現基礎油中飽和烴越多、膠質越少時,其抗乳化性能越好。常俊輝等研究了烷基水楊酸鹽對中速機油分水性能的影響,發現烷基水楊酸鈣烷基碳鏈支化度的差異是造成其分水性能不同的主要原因;支化度越小,分水性越好,烷基水楊酸鈣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與其分水性能無明顯關系。Wu Caiping研究了添加劑對內燃機油分水性的影響,發現不同添加劑對內燃機油的分水性影響不同,而且不同添加劑之間會起到協同作用或抗結作用。以上研究主要集中在油水分離宏觀層面上的考察,對微觀界面現象的研究較少。分水性由乳狀液的穩定程度決定,而乳狀液的穩定程度與油水界面性質有很大的關系。界面張力是影響乳狀液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界面面積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油水界面膜的界面張力,使乳狀液在熱力學和動力學上保持穩定,可實現降低界面能的目的,使乳狀液的穩定性增加。界面剪切黏度是界面分子膜的重要性質,它的大小取決于相鄰成膜分子的排列緊密程度、相鄰成膜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大小和成膜分子間是否有結構形成。界面剪切黏度的大小可以反映油水界面膜的強度,因而對乳狀液穩定性有很大的影響。本課題研究了3種不同加工工藝生產的基礎油的分水性及其油水界面性質,探討添加劑對基礎油的分水性、油水界面張力和油水界面剪切黏度的影響,并考察基礎油的分水性與油水界面性質的關系,為船用潤滑油的研制提供依據。
1實驗
1.1實驗原料
基礎油:HVIⅡ-10,HVI750,HVI150BS,分別用A,B,C表示,其基本性質見表1。添加劑為烷基水楊酸鹽復合劑(簡稱復合劑),其理化性質見表2。以上基礎油和添加劑均由中國石化潤滑油(上海)研究院提供。
表1基礎油的基本性質
表2烷基水楊酸鹽復合劑的主要理化性質
1.2實驗方法
油品調合方法:取特定比例(占調合后油品的質量分數為9%)的復合劑,加入基礎油中,在60℃下攪拌40 min,至復合劑均勻分散于油品中,調合后油樣的外觀均勻透亮。
2結果與討論
2.1不同基礎油的分水性能
不同加工工藝生產的基礎油,由于其物性存在差異,會導致分水性能不同;添加劑對不同基礎油分水性能的影響也有很大的差異。圖1和圖2分別為未加復合劑的基礎油和添加了復合劑的基礎油的分水性能。
圖1未加復合劑時基礎油的分水性能■—水層;■—乳化層。圖2同
由圖1可以看出:未加復合劑時不同基礎油的分水效果不同,基礎油A和基礎油B的分水效果較好,水在離心作用下全部分出;基礎油C的極性物質含量高,親水性強,分水能力差,因此出現了乳化層。
圖2加入復合劑時基礎油的分水性能
由圖2可以看出,加入復合劑后,基礎油的分水性變差,且不同基礎油的差異較大,其中基礎油A的水層最多,乳化層最少,分水性最好,基礎油B的分水性稍差,基礎油C的分水性最差。當油相中混入少量水時,形成WO乳化液。WO乳化液是由油、水和表面活性劑混合形成的。體系的形態是水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油中。水相是內相或分散相,油是外相或連續相。基礎油分水性由乳狀液的穩定程度決定,WO乳化液的不穩定形式主要是水相液珠的沉降、聚集和凝并。連續相的黏度越大,液珠沉降的速率越慢,油品越容易乳化,其分水性也越差。從基礎油族組成可以分析其分水性能的差異。
一般情況下,界面活性由小到大的順序為:飽和烴<芳烴<膠質。重芳烴及膠質組分中的極性物質具有較強的界面活性,它們的存在可以降低油品與水的界面張力,使油品容易乳化。且復合劑的加入進一步降低了油水的界面張力,導致油品乳狀液穩定性增強,其分水性變差。加入的復合劑可能與油品中所含芳烴和膠質等極性化合物結合,導致基礎油分水性更差。所以基礎油中所含極性組分越多,其與加入的復合劑結合的程度就越強,導致基礎油的分水性越差。結合表1進行分析可知:基礎油A的黏度最小,且芳烴和膠質等極性化合物含量最少,其分水性最好;基礎油C的黏度最大,且芳烴和膠質等極性化合物含量最高,其分水性最差;基礎油B的黏度和極性組分含量比A大、比C小,其分水性能介于A與C之間。